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

殖民、再殖民與nation building

大家對於黃英哲最感興趣的部份,好像還是國民政府1945-1947年的統治,究竟應不應該定性為「殖民」。繼宗達和瑋鴻學長之後,也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。

按照黃英哲的說法,之所以國民政府1945-1947的施政雖有不妥,但卻不能認為是殖民統治,原因在於這是一個nation building的過程,試圖將台灣人重新轉變為中國人。從黃英哲的論述中,我們可以發現他認為殖民與nation building這兩個概念是互斥的。

而我的主要想法在於兩點,請大家指教:

  1. 殖民與nation building可以同時並存。
  2. 日本與國民政府的統治某些層面有高度的相似性。

第一點的部份,殖民與nation building這兩個概念並不是衝突的,因為日本的殖民統治(吳叡人老師稱為oriental colonialism)與西方強國的殖民模式最大的不同,就在於日本有將殖民地吸納入其民族國家內部的目的(這來自於日本的殖民地都與其本土相當接近,與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與本國遙遠的情況大不相同)。日本人認為己跟殖民地並沒有無法消除的根本性差異,都是同文同種的黃種人。有的只是文化的差異及文明的差異,而文化及文明的差異又意味著忠誠可能有問題,但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同化被消除的。這種同化是有科學的基礎的。同化是一種漸進的過程,有多少人能夠取得公民身份,公民權獲得保障端視同化的程度及數量的增加。日本人相信語言的同化是消除文化/文明差異及忠誠問題最佳的方式,同化的程度也成為忠誠的指標。在人民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民度之前,並不適合被現代化及文明的機構治理,例如憲法、議會等等。而所謂的「民度」其實指的是對日本民族認同或日本性(Japaneseness)的程度。(這部份來自於吳老師博士論文的第二章,感謝雯如學姐詳盡的無敵摘要)

因此,日本的統治一方面是殖民(呈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二元對立的態樣),但另一方面卻也是nation building,一個日本現代民族國家建立的連續過程,終極目的是要將台灣納進日本的國家版圖之中。

第二點的部份,日本與國民政府這兩個不同政權的高度相似性在於,都將台灣人視為不「純正」的國民,必須加以同化或再教育,待台灣人有所改變,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公民權。日本統治方面,雖然到了原敬擔任首相推行內地延長主義,傾向逐漸將台灣人看作與內地人同等的地位,但由於被認為「民度」或「日本性」不夠,完整的公民權仍在不可知的未來。而國民政府的統治方面,不管陳儀對於台灣殘留的日本文化究竟持包容或嚴厲的態度,也不管許壽裳的文化政策因為推廣魯迅而多麼具有進步思想,一個相當清楚的重點在於,台灣人基本上被認為是「奴化」的,必須經過再教育的。在重新受教育,成為真正的中國人之前,台灣人是思想有問題、待觀察的,因而也沒有完整公民權(服公職、選舉等)

因此,這兩個政權的高度的類似在於,都將台灣人置於一種institutional liminality的處境,台灣人先是作為「不是日本人的日本人」,後來又作為「不是中國人的中國人」。呈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為軸線劃分的社會分歧,兩個範疇之間涇渭分明。因此,我認為國民政府在1945年的統治即帶有殖民的成份在內(除了統治者的施政之外,究竟應否定性為殖民統治,我認為還應該分析被統治者的意識結構。但這裡就先不提了)

龍達

沒有留言: